穿越“时光长廊”,珠三角与长三角双向奔赴
创始人
2025-10-18 09:33:36
0

统筹 / 邓琼 朱绍杰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梁善茵

10月18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以下简称“文化周”)在上海拉开帷幕。本次文化周由广东、香港、澳门以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联手打造,涵盖美术大展、舞台演出、非遗“艺术天空”户外演出、艺术教育、国际演艺大会、国际对话等多元活动。

这不仅是一场长三角、珠三角双向奔赴的艺术盛宴,更是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对话交流。

“人文湾区”再现上海大舞台

主题创作延续广东美术传统

作为文化周的核心活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登陆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掏家底式”亮出约800件(套)广东美术精品力作,以七大主题板块与三个特别专题交织叙事,通过多维度创新强化呈现效果。其中,现当代艺术新作,涵盖实验水墨、跨媒介装置等多元形式,展现广东当代艺术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多幅主题性创作新作,聚焦时代议题,延续广东美术扎根现实的传统。

展览场地横跨上海美术馆第8、10、12三层,岭南美术经典在光影交织中循环展现,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8层设置环形多媒体屏,借助光影美术馆、动态投影等沉浸式体验技术,让静态经典名作焕发动态生机。300米“时光长廊”梳理广东百年芳华,展出历年展览文献、资料等,立足当代视角阐释广东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本次大展既是对广东美术百年革新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延续粤沪文化交融、联动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展览期间,广东美术馆与上海美术馆还会共同推出12场高水准、深层次的“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活动。讲堂汇聚岭南、江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名家,围绕岭南文化艺术与跨区域文化交流的核心课题,从多元的地域视角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出发,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搭建起富有建设性的跨区域文化链接。本次大展呈现了以《大美天山》为代表的一批彰显人文湾区建设成果的大型主题创作。

舞台精品尽展湾区文化基因

与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一同亮相文化周的,还有来自粤港澳大湾区舞台精品展演,精选舞台力作、活态非遗项目与优质文化产品,它们凝聚着湾区文艺匠心的时代印记。

7台近年来大湾区原创新作集中亮相,涵盖多种艺术门类:既有创新演绎岭南特色的舞剧《英歌》、“梅花奖”双旦李嘉宜与吴非凡联袂出演的古装粤剧《双绣缘》,也有诠释“湾区精神”的芭蕾舞剧《家园》,融合现代舞、戏剧、肢体剧的杂技剧《站台》,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叶童领衔主演的话剧《唔讲得》,逾百位香港芭蕾舞团与香港管弦乐团艺术家则联合呈现《布兰诗歌》,结合戏偶与音效探讨生命教育的澳门多媒体偶剧《虫虫的仓鼠》。

这些精品剧目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大湾区的文化基因与创新探索。其中,“梅花奖”双旦李嘉宜和吴非凡将联袂登台上海宛平剧院,演绎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传统粤剧戏服通常采用广绣技法,而这部剧创新融合粤剧艺术与广绣技艺,借助三件主要绣品展现人物内心,讲述大唐元和十年淮西战乱时期,两对年轻男女因“绣”结缘的爱情故事。

作为本次文化周的重要剧目,舞剧《英歌》此番亮相,已是今年第三次登上上海的舞台,持续不减的热度,充分印证这部作品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与广泛的观众缘。岭南的勇与海派的慧,本就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筋骨,此番再度亮相,更将进一步推动沪粤两地文化在交流中共同生长。

“中华战舞”英歌不仅走进上海的剧场,更将走进上海各大展馆、核心商圈、学校、社区等公共文化区域,与市民零距离互动。来自广州的“赵家狮”南国醒狮团和来自揭阳普宁的南山英歌队赴沪展演,这两支队伍均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领衔,多次走出国门,让岭南精气神传扬海外。

艺术节期间,还将在国际演艺大会设“粤港澳大湾区特展展位”,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推介会”,向海内外推介大湾区代表性剧目及品牌文化活动,探索构建长三角与粤港澳文化产业互促共赢的新机制。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海)总策展人]:

挖掘岭南和上海两地人文交流故事

羊城晚报:此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亮相,有什么创新之处?

王绍强:本次展览运用了一系列新的策展理念。首先,我们深入研究了上海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并采用倒叙的方式让展览与建筑展开“对话”。同时,引入包括AI生成在内的科技手段,以“科技赋能艺术”的展陈理念,使整个展览在呈现方式上更具新意。

为了讲好这场跨越百年的美术故事,我们巧妙利用展馆走廊,将其打造为一条沉浸式的“光影长廊”,同时将百年广东美术历史的文献资料系统陈列于长达300米的文献长廊中。观众漫步其中就能进一步了解广东美术百年来的动人故事。

展览还特别聚焦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大家,从策展角度进行个案研究与呈现,充分展示岭南地区在新中国美术教育、创作与艺术生态探索方面的特点。由点及面,串联起整个展览的逻辑,使观众既能欣赏20世纪以来岭南艺术经典名作,又能感受科技为艺术带来的新表达,也能从艺术史角度理解近代以来广东美术发展的脉络。

羊城晚报:运用科技手段,特别是展出由传统绘画再创作的巨型动画、全息投影等,让传统画作动起来,有哪些亮点和看点?

王绍强:比如在美术馆33米层的正中央,有一个体量庞大的圆形玻璃厅,它本来是作为观众疏散的通道使用,由于位置居中、空间巨大,如何在审美与观感上利用这一空间,当时在策展的时候一度成为难题。后来,我们创新性将这个圆形玻璃厅设计成沉浸式的“光影美术馆”,岭南画派中经典的山水、花鸟与人物题材,以巨型水墨动画、3D技术等数字技术得以生动再现。相信一定会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全新的视觉体验。

羊城晚报:百年以来,粤沪两地艺术始终保持密切的交流,本次展览如何体现?

王绍强:从20世纪以来,广东与上海的文化交流、经济活动、人员来往非常紧密。这次展览特别选取了关良和林风眠两位先生作为重要个案。他们曾经在上海工作、生活与创作,深受这座城市特质的影响,也在与国际艺术思潮的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本次展览为他们专门设置展区,深入挖掘岭南和上海两地人文交流的动人故事。

海派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它既积极吸收外来的艺术理念,又始终保持着自身文化性格的传承。这一点,其实与关良先生的艺术理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关良先生画的水墨画,其中既有中国传统笔墨的图像表达,也有国际美术思潮中的表达方式。比如形态、造型等,从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国际化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其文化根源,始终是从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东方性格”。

为了深入探讨粤沪两地文化渊源,展览期间,我们会举办12场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邀请粤、沪、江、浙专家学者展开主题讲座,进一步研究艺术名家们如何跟随时代变迁,不断在观念、表达与技法上进行创新。

羊城晚报: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有何意义?

王绍强: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艺术盛事期间,此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舞台上讲述广东美术百年故事,展现了岭南的革新、实干、拼搏以及务实的文化内核,在国际舞台上实现良好的交流和互鉴,必将促进下一阶段文化建设更好地发展。

项苙苹[上海美术馆首席策展人]:

以当代视角诠释广东美术

羊城晚报:本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登陆”上海,您期待上海观众获得怎样的观展体验?

项苙苹:首先,本次大展是对广东百年美术的一次系统完整呈现;其次,期待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感受广东、上海两地间的互动交流,这点非常有意思,虽然是广东艺术展,似乎同时也是上海艺术展。

我们此前在上海举办“百年中国油画掠影”或“上海现代”等展览时,不难发现很多海派艺术家是广东籍的,比如林风眠、关良等。事实上,上海和广东两地的艺术家、文化人士的来往,以及商业上的来往一直非常密切,从来没有中断过。

羊城晚报:近代以来,上海为广东艺术家提供了怎样的舞台?

项苙苹: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吸纳了大量从海外留学回来的精英人士、各地手工业者以及外国侨民,具有开放、兼容、多元的特点,为各地艺术家提供了交流、展示、孵化的平台。

比如,广东梅县人、中国近现代画家林风眠与上海就有不可割舍的情缘。他在辞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院)的教职后迁居上海,其“中西融合”艺术理念在此实践,创作风格趋向成熟。在上海多元包容的氛围中,他成为独立自由的艺术探索者,在黄浦江边实践其艺术理想。不像此前在北京作为艺术运动的领导者遭受政治迫害,在杭州作为艺术教育者因理念不同受到排挤。

上海当时有各类戏曲演出,林风眠的挚友、水墨戏曲人物画开创者关良经常拉着他去看中国传统戏曲。通过观摩传统戏曲,林风眠才真正理解了立体主义。他发现,在传统戏曲的舞台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同的故事和人物不断叠加上去,这和立体主义艺术家不断往画面折叠人物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林风眠在此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剪纸、皮影等元素,以中国民间艺术的抽象形式和几何元素代替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由此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良1923年归国后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在沪上办画展,其间结识了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刘海粟等国画大师。正是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关良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理解体会,其融合西方现代派理念的水墨戏剧人物画,成为海派艺术生态中的独特风景。为了把戏曲人物画好,关良甚至自己去学唱戏,还和盖叫天有深入的交流探讨。

羊城晚报:这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海)在展陈设计上有何亮点?

项苙苹:此次展览将点、线、面、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点”是关山月、黎雄才的个案研究;“线”则是以岭南画派、国画研究会为代表的各个艺术流派;“面”则是各个专题板块;最终7大板块和3大专题交织构成了多维度的广东百年美术之体。通过艺术家个人、艺术群体与大时代背景,从不同维度延伸展览内涵,以当代视角诠释广东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此外,展陈设计、动线安排都非常合理与灵活。比如展馆内的参观路线,其中一条是从49米层最高处往下走,这是倒叙的路线,从当代艺术实践到改革开放,一直到1949年前的洋画运动在广东;另一条则是,有些观众可能从低楼层走向高楼层、从下往上看,那就是顺叙路线。

展览其他亮点还包括300米的文献光影长廊,梳理了广东美术百年大事记,让观众可以在经典作品之外,系统性地了解广东美术的百年历程;49米层中庭设有大型光影展厅,融合AI等多媒体技术;33米则有环形多媒体投影,展现气势恢宏的大山大水等绘画作品,都给观众带来沉浸式光影体验。我们还在苏州河畔的“光影美术馆”投放展览的光影秀,期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在闲暇漫步时邂逅岭南美术经典。

相关内容

遭遇连阴雨如何保收?总台记...
近期,持续秋雨给黄淮海主产区秋收带来一定困难,一场秋粮保卫战正在黄...
2025-10-18 18:22:07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
2025-10-18 18:20:36
阿维塔12四激光版预售开启...
10月18日,阿维塔12四激光版正式开启预售,并将享受2000元意...
2025-10-18 17:40:36
红星照耀中国|一方旧物,一...
半条皮带、一盏马灯、一根扁担…… 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老物件,蕴藏着...
2025-10-18 17:21:19
茶香果甜酿新生
记者 卓玛七林十月的高原,山色如黛,云雾缭绕。走进林芝市下察隅镇僜...
2025-10-18 17:20:48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
2025-10-18 17:19:13
六个“新”字看成绩|国家治...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
2025-10-18 16:42:18
粮食安全宣传教育主题曲视频...
2025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
2025-10-18 16:41:03
我的铁路风景丨那张旧时车票
掠过四季窗画收藏一路剪影“我的铁路风景”故事汇原创美文征集展示活动...
2025-10-18 16:40:05

热门资讯

遭遇连阴雨如何保收?总台记者直... 近期,持续秋雨给黄淮海主产区秋收带来一定困难,一场秋粮保卫战正在黄淮海地区打响。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可以...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等同志以电台为武器,在敌人的眼皮底...
阿维塔12四激光版预售开启,2... 10月18日,阿维塔12四激光版正式开启预售,并将享受2000元意向金抵扣5000元购车款的限时权益...
红星照耀中国|一方旧物,一段峥... 半条皮带、一盏马灯、一根扁担…… 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老物件,蕴藏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和军民一...
茶香果甜酿新生 记者 卓玛七林十月的高原,山色如黛,云雾缭绕。走进林芝市下察隅镇僜人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灰墙木窗...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可以...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等同志以电台为武器,在敌人的眼皮底...
六个“新”字看成绩|国家治理效...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以全...
粮食安全宣传教育主题曲视频 |... 2025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
我的铁路风景丨那张旧时车票 掠过四季窗画收藏一路剪影“我的铁路风景”故事汇原创美文征集展示活动邀您执笔记录美好《那张旧时车票》娄...
寻迹中国丨闯入未来世界 秘鲁小... 亲身体验了机器人制作的咖啡,还有理疗机器人帮忙按摩,在第138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来自秘鲁的丹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