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珠江公园管理处的办公桌上,多了一封手写信。
信的落款是“温浙洪”——一位退休的观鸟爱好者。信中未提及珍稀鸟类,却以朴素的笔触写下这样一句话:“珠江公园不仅是城市绿洲,更是一幅充满温情的民生画卷。”
这封信,仿佛一枚轻盈的钥匙,轻轻转动间,开启了观察这座城市公园的另一扇窗:窗内,孩童嬉笑、长者徐行、轮椅轻转,绿意环绕间,一幅温暖流动的民生图景徐徐展开。循着信中的线索,羊城晚报记者走进珠江公园,探寻那些融入日常、却触动人心的细节。
画卷之上,是公园里的“人生风景”
清晨的阳光透过榕树的叶隙,在珠江公园的小径上洒下斑驳光影。
75岁的暮阿姨准时出现在北门附近的广场上。她和舞伴们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动作流畅,笑容明媚。
“我们可是‘追着公园’搬来的。”暮阿姨说话时眼睛弯成月牙。2012年,她和老伴特意把家安在公园附近,“走过来不到十分钟”。在她心里,这座免费开放的公园是城市送给市民的礼物,“是我们锻炼身体的福地”。
不远处,孩子们在同乐园的沙池里嬉戏,用小手构筑着城堡和梦想。新铺设的便民步道上,推着婴儿车的父母悠闲散步。夏日里,智能喷雾系统悄然启动,为玩耍的孩子送去清凉。
在这些热闹之外,一些安静的变化正在发生。
广州珠江公园助理工程师袁建军领着记者走过一条平缓的坡道:“这样的无障碍通道,我们三年新建了六处。”他指着快绿湖畔的缓坡说,“这里以前有台阶,推婴儿车、坐轮椅的游客要绕行。现在好了,推着轮椅也能直接到水边看风景。”
他告诉记者,公园近三年共建设标准化无障碍通道6处,在亭廊及平台建设缓坡29处,实现全园区经营场所无障碍通达。
更细腻的关怀还藏在南门落成的盲文导览图中。“不锈钢材质,凸起的图形和盲文,能让视障朋友‘触摸’到公园的轮廓。”袁工介绍道。
这些看似平常的设施,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这片绿意。正如温浙洪在信中所写:“残障人士乘坐轮椅便能畅行每一个角落。”
画卷之下,是城市中的“民生温度”
珠江公园的温暖,藏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
全园八处公共卫生间、九个第三卫生间,均完成了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细心的人会发现,洗手盆下方留出了充足空间,方便坐轮椅的人使用;男女卫生间加装扶手260个,也让长者起身时多了一份依靠。
“公园会听我们的意见。”温浙洪在信中提到的这个细节,道出了温暖背后的秘密。公园管理者不只是建设者,更是倾听者。他们定期召集摄影爱好者、晨练群众游客等开展团体座谈会,那些合理的建议,常常会变成公园里实实在在的改变。
这种倾听,让管理有了温度。暮阿姨的舞蹈队有了固定活动区域,不同团体互不干扰;摄影爱好者找到了最佳观鸟点;孩子们有了安全的游乐天地。雨天备有应急伞,向服务人员求助即可获得热水,巡逻保安时刻准备伸出援手……这些细碎的服务,编织成一张看不见的温情网络。
“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每位访客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温浙洪在信的结尾这样写道。
那封引发探访的信,如今静静躺在编辑部的桌上。而珠江公园里的温暖故事,却从未停止书写——暮阿姨的舞步依然轻盈,孩童的笑声依旧清脆,新的盲文导览图也迎来了第一批触摸它的指尖。
这里的每一处坡道、每一个扶手、每一把晴雨伞,都在诉说着同一句话:这座城市的美好恰恰在于它对每一个人的细致关怀——无论年龄、无论来自何方、无论是否健全。
而这份融入日常的温柔,正是广州最动人的风景。
文 | 记者 孙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