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3日,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暨生态赋能大会在广州海珠区琶洲举办。比赛间隙,参赛队伍、评委等接受媒体采访。
亚太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邱维明,连续三届担任琶洲算法大赛评委。
“人工智能产业能够做起来,相当不容易。”邱维明表示,这个行业一是需要过“投入关”,几乎每一次研发都离不开投资;二是要过“前瞻关”,一个想法或者创意也许在3个月前还很新颖,3个月后已经有点滞后过时;三是要过“落地关”,一些应用场景也许在国外好用,来到国内则不适用;同样在国内适用的应用场景,在国外可能不适用。
“如果从业人员来参加一次琶洲算法大赛,有可能在大赛期间找到帮助过关的帮手。”邱维明表示,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省既有产业基础,也是电子产品集群基地,不少产业需要人工智能的落地解决方案,不少生产基地能够把人工智能产品生产出来;以琶洲为中心,广州已经形成一个人工智能产业圈,有很多人工智能产业企业落户或培育孵化,非常适合算力企业融入。通过相互交流,人工智能团队、算力团队等,可以找到投融资企业,可以了解到前沿需求,还能了解到什么样的应用需求可能国内外都适用,自然容易“过关”。
邱维明表示,对于广州市乃至广东省来说,举办琶洲算法大赛这样的比赛,能够吸引一批人工智能团队过来参赛,有需求的产业或者企业可以立即对接这些团队,融入人工智能实现产业升级。无论对人工智能团队还是本地产业来说,都是好事。
担任评委多年,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产品或者研发能够被“看好”? 邱维明表示,好的人工智能产品,一是确实要起到降本增效的效果,做同一项工作能够耗费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用户体验要好,譬如一些人工智能产品,能够照顾到老人家和小朋友的使用需求,这类产品,邱维明认为很有市场。
统筹|记者 梁怿韬
文|记者 梁怿韬
图|记者 黄城栋 李论
视频拍摄|记者 黄城栋 李论
视频剪辑|记者 林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