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一场以“盛世繁花·谱写华章——花间逸扇”为主题的全国名家花鸟主题扇面画展览在猎德清和里落下帷幕;接下来的10月,第十二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平行展——广东省工笔画学会成立暨首届广东工笔艺术季又即将在猎德清和里、与亨美术馆等地上演……
如今,在广州天河区,一个个“小而精”“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同珍珠般闪耀在城区的各个角落,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惬意的休闲去处,更让文化与艺术在不知不觉间融入日常。美学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走近市民,悄然滋养着每个人的审美意识。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整座城市的审美品位也将在沉淀中不断提升,绽放出独特的城市光彩。
在天河猎德涌两边,坐落着观景阁等四座充满岭南风情的建筑物。在高楼大厦的环绕之下,依水而立的四座建筑搭配着户外绿植、廊道,成为了繁忙都市里让人慢下脚步的别致风景。
除了城区美学景观外,这些多功能舞台、图书馆、艺术馆、美学馆承载着小型艺术展览、美学体验课、学术交流活动……成为周边市民、游客的休闲“充电”胜地。
而在科技企业、创业青年聚集的天河智慧城同样有一个精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天河湿地文化角。文化角靠山面水,几百米之外的落羽杉林更是一年四季皆风景。占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角有与亨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以及小酒馆四个主要空间。
午间小憩、同事闲聚或商务洽谈,咖啡馆无疑是理想场所;想要闲时“充电”提升,公益图书馆则是不二之选;而美术馆里频密的艺术展览,更已成为周边上班族、居民与游客感受艺术之美、陶冶性情的胜地。
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皆由天河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多方共建的,兼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属性和群众需求,是天河区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生动案例。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如今,全区已建设了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社会力量差异化运营
推动形成多元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运营上述两处公共文化空间的是一家扎根天河多年的文化公司——与亨文化。
其创始人麦家荣讲起了建设文化空间的过程。2018年,在天河智慧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一片紧挨天河湿地公园的闲置空地急需盘活。长期深耕艺术文化的麦家荣一眼相中了这片区域,“依山傍水,非常合适打造一个与企业调性契合的文化空间。”
与普通的商业运营不同,这片土地是与政府共建共治共享,企业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开发、运营,运营期间既要兼顾商业运营实现自我造血,同时要有公益性输出,为市民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务。“这是互惠互利的模式,闲置的空间可以盘活,市民可以有更多欣赏文化艺术的地方,而企业也能从中塑造品牌以及形象。”麦家荣说。
2019年,崭新的文化角落成,黑、白两种鲜明又内敛的颜色构成的建筑自然地融入了山水之间,有方馆、有圆馆、有绿荫小径、有湖畔长廊。麦家荣介绍:“这里的图书馆挂牌了天河区图书馆科技园分馆,与全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免费面向市民开放;而美术馆里则定期举办公益性的美术展览,高峰期,一个月举办两场艺术展览。”
近年,天河湿地文化角获2022年国家级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展示活动最美乡村文化空间(创新案例类)第一名,2022年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21-2023年花城市民文化空间等多项荣誉。
有了经验后,2023年,与亨文化以同样的方式承接了位于猎德的清和里。与天河湿地文化角不一样的是,猎德清和里位于交通区位更优的珠江新城,周边都是高楼大厦,分散在河涌两岸的充满岭南风情的建筑又有别样的风味。
2024年,猎德清和里完成升级,办了第一场艺术展览。名为“感触东方”的展览在充满东方文化韵味的空间里一经展出,便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关注。同年年底,猎德清和里获评2024年广东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目前,猎德清和里主要运营公益文化空间以及咖啡馆,日常会举办一些户外电影放映、茶道、花道、香道等公益文化活动。
针对猎德清和里的特点,麦家荣认为可以想象的空间还有很多,之后他尝试在其中孵化自主品牌的小酒馆等小而精致的商业运营空间。
从天河公园湿地文化角,到清和里……这些文化空间提供了与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的服务,市民可以选择由官方运营的、普惠程度更高的文化活动中心,也可以选择由社会力量运营、小而精致的文化空间。“我们以给予市民美的感受、美的教育为目标,一边与政府单位进行紧密联动,一边又举办有独立美术馆调性和风格的活动,弥补新型公共文化活动的空缺。”麦家荣说。
出台全市首个指导意见
探索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路径
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政策、制度、经费、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保驾护航。近年来,天河区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从资质条件、建设指引、绩效评价等方面给予了具体的指导。
2024年,天河区出台《天河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指导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天河区公共文化设施运营,这是广州市首个区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配套了《社会力量运营承接主体资质条件》《天河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标准》《社会力量运营禁止性规定》《天河区公共文化设施延伸类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天河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等5个文件,详细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资质条件及内容、方式和途径,明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权责边界,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考核约束和表彰激励规则,使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章可循。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意见》以及文件,一方面健全保障机制,比如加强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保障,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涉及的资金纳入主管单位部门预算,并严格规范资金使用与管理;另一方面也完善评价机制,明确了公共文化场馆评价类别、评价项目、评价内容及绩效目标、评价标准,组建由业务部门和群众代表参与的服务评估团队,由第三方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满意度测评,同时还有明确的退出机制,对参与空间运营的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对不符合考核评估要求的项目,根据合同或有关规定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依法依规予以清退。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力量更活跃,公共文化服务也更多元,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而随着探索的深入,如何让更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了天河区思考的问题。
对此,麦家荣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能一直靠政府或企业输血,而是要探索出一条自身造血的道路。政府层面应做好准入门槛的把控以及考核约束,也需要对运营企业有更大程度的信赖,而企业应该进行在地调研,让这些空间能更好地开拓市场。
而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出,按照广州市的文件要求此前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坚持公益的前提下,承接主体可开展延伸类公共文化服务收费项目,保障承接主体可持续发展。如天河区有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通过合同约定服务内容,引入社会专业力量运营,在保障供给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遵循“补偿合理运营成本”的原则,以收费形式开展延伸类公共文化服务,推动项目可持续性运营。
文|记者 徐振天 通讯员 天宣
上一篇:喜迎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