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街道南站新街第一支部委员会成立,是南站新街24-34号居民小区的物业小区功能型党支部。该小区曾面临矛盾纠纷、公共区域权属不清、业委会组建难度大等问题。组建物业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是多宝街道以“党建引领”,探索“零物管”基层治理的新模式。
小区纠纷曾陷入僵局,成立业委会难度大
南站新街24-34号居民小区现有6栋楼房、112户,楼房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房改后,长期没有物业管理、权属关系复杂、居民住户多样。
2024年年底,多宝街道、派出所多次分别接到居民投诉和报警,因南站新街24-34号小区发生停车矛盾纠纷等,引发了聚集性问题。当时,多宝街道联动荔湾区住房建设园林局、多宝派出所、多宝司法所、天佑社区居委会以及广东羊城铁路实业有限公司、广州穗新投资发展集团等相关业主单位,协同街道法律顾问、社区律师、南站新街24-34号业主代表等,召开4次协调会。
在该纠纷彻底解决前,由街道平安法治办、社区居委会共同派员暂代管理小区停车场。为避免冲突升级,街道安排了工作人员24小时定点值守,开展小区巡检巡管;在矛盾缓和后,常态化安排人员加强日常巡管和定点守岗。
另外,小区因权属复杂等因素,组建业委会难度大。据悉,南站新街小区1至3楼商铺分别权属两家机团单位,3至8楼为小区住户,业主涉机团单位、居民群众,但公共区域权属情况不明。街道曾致函区不动产管理中心、权属单位核实,通过查核历史资料均无显示该小区公共区域实际归属,无法明确管理主体及细化责任范围。
为加强南站新街24-34号小区业主自治,街道曾尝试推动成立业委会,通过聘请第三方单位,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了测绘,备案物业区域。但业主专有部分面积没有达到小区总建筑物面积的三分之二,小区经多年、多方努力后仍未能组建成业委会,小区长期处于无组织、无管理、无服务的“零物管”状态。
居民吕叔在小区住了20多年,在他印象中小区曾在2009年至2022年委托某承包方管理小区,但承包方撤离后,小区正式处于“无人管”状态,小区内的环境卫生、停车位、治安、公共区域等产生不少问题。小区有些热心住户还曾自愿组织管理小区环境,但由于年纪大,面临争议多,不少住户逐渐退出管理。
探索成立物业小区功能型党支部
居民盼小区治理见效
多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黄少娜表示,南站新街24-34号居民小区的物业小区功能型党支部目前有5名委员、18名党员,有部分是已退休党员,有部分是单位在职党员,也将有社区居委干部、网格员共同推动小区开展相关工作。另外,后续将推动组建小区“自治小组”,逐步完善小区管理体系,鼓励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物业小区功能型党支部将发挥凝聚和带动作用,党员和居民群众通过自愿方式参与小区治理。”黄少娜表示,街道也将引导小区做好品质提升工作,比如小区的公共区域如果后续产生收益,街道将引导小区将收入用于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物业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成立后,希望小区在有组织、有人带领下开展治理工作。”居民吕叔说,期待小区的环境卫生、停车、治安等问题得到解决。
从小在小区居住的黄叔表示,小区以前是铁路集团的宿舍,后来房改后,居民构成更加多元。在小区缺少管理的情况后,环境脏乱差、人车不分离、公共区域常产生矛盾纠纷。“成立物业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意味着小区管理有了组织,也有了管理办法,希望小区治理问题能逐步得到完善。”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