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林洁 黄丽娜 董柳
统筹/丰西西 宋金峪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图/羊城晚报记者 邓鼎园
“荣誉不仅属于我,还属于所有人(包括牺牲的战友)。”日前,98岁的钱荣在医院病房里接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时,用带着浓厚苏北乡音说出这句话。
出生于1927年的钱荣,16岁参加革命,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名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老兵。转业后,他辗转长沙、武汉、广州三个铁路局,始终秉持军人作风,在铁道线上续写“铁血荣光”。
十六岁的抉择
时光回溯至1927年。那年仲秋,钱荣在江苏省沭阳县张圩乡三尖村一间低矮的茅草屋里呱呱坠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火很快蔓延至苏北。日军的铁蹄之下,山河破碎,钱荣的家乡也未能幸免。
“父亲常跟我说,侵华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连发现中国人吃了一口大米白面,也必定严罚,是一种深深的屈辱。”钱荣女儿钱剑华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正是在这样的黑暗岁月中,共产党在苏北一带逐渐建立起抗日根据地。钱荣的父亲出身贫苦,忠厚可靠,在乡里颇有威信,因而被组织信任,常协助完成一些任务。1939年前后,钱荣的父亲加入了共产党并担任当地的抗日游击队队长。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荣也当上了地下交通员,帮送情报或带路找地下交通站。16岁时,钱荣觉得自己“该为打鬼子出点力了”,便毅然正式参加革命,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沭阳县大队的一员。
“当时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麻雀战和游击战。那时的装备很差,子弹都是土制的。每人三发,打一枪、装一发。手榴弹比酒瓶还大,笨重得很,白天背在身上,晚上就当枕头用。”钱荣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有一次,钱荣跟随队伍在老谢庄宿营。放哨时,他察觉村外似有动静,立刻向连长报告。尽管夜色深沉,连长仍果断下令转移。次日队伍返回原驻地,只见地上遍布敌兵脚印。原来前一晚他们与敌军几乎擦肩而过——若不是及时撤离,恐怕已被敌人“包了饺子”(即围歼)。
淮阴城下的冲锋
不久后,新四军主力部队派员至沭阳县大队协助开展军事训练。训练期间,指导员注意到钱荣表现突出,多次找他谈话,有意培养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时的钱荣只是一个农家子弟,虽不懂太多大道理,却从共产党人的言行中真切感受到:他们是真正为百姓说话办事、反对压迫剥削、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队伍。到部队后,钱荣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44年,他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同年秋天,钱荣所在的沭阳县大队被编入新四军第3师10旅29团3营11连,补充主力部队兵力。编入主力不久,钱荣就参加了大伊山等一系列战斗。但最令他终生难忘的,是攻打淮阴城。
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阴区所在地)是当时苏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其十余米高的城墙被大运河环绕,四周密布铁丝网、地堡群、炮楼、卫星据点。被日军占领后,淮阴成为其重要的屯兵据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盘踞在此的日伪军仍负隅顽抗。8月26日至9月6日,为肃清苏北根据地内的残留敌军,新四军以第3师主力攻取淮阴城。
钱荣所在的团主攻淮阴城的西北角。总攻开始后,他与战友冒着猛烈炮火,持续激战两个多小时,最终攀越云梯攻入城内。新四军第3师以雷霆之势攻克淮阴,这座沦陷6年7个月的古城终于获得解放。此役胜利,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打通了华中四大解放区的生命线。
从战场到铁路建设
抗战胜利后,钱荣听从部队号令,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用血肉之躯一次次守护家国安宁。
在东北四平保卫战中,他身负重伤,失血过多昏死过去,被人抬进死人堆里。万幸的是,有人发现他还有一丝气息,硬是从死亡边缘把他救回;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美军的疯狂轰炸,为保障“钢铁运输线”的畅通,作为铁道兵四师的一个副营长,在沸流江的铁道边上,他毫不犹豫冲上前将美军飞机投下的定时炸弹拆除。
从朝鲜回国后,钱荣先后参加了宝成线、黎湛线和黔桂线的铁路建设。1955年,钱荣被授予大尉军衔。
是什么激励钱荣奔赴一个又一个战场?钱剑华说,支撑父亲一路走来的,是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宁,为了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死没什么可怕的,就是眼睛一闭的事。”钱荣总是语气淡淡地说。
然而经过艰苦的战争年代,钱荣的身体留下了严重的战争创伤。他的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一,腰腿部位长期饱受旧疾之苦,双手也曾因严寒冻伤而导致功能受损。
1960年,钱荣在铁道兵副团长任上转业,后在广州铁路分局担任过政治部副主任、纪委书记。1987年离休,任广州铁路分局老战士协会会长。
【记者手记】
于细微处,见老兵的家国深情
采访老兵钱荣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温柔对话。躺在医院病床上的他在提及过往与家国时,眼中总是迸发出别样的光彩,让我对 “铁血荣光”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老兵的家国情怀,更藏在日常的点滴里。一日三餐时,他雷打不动收看新闻;家庭聚餐时,他会突然考问年轻人中国首艘航母的参数,准确报出“辽宁舰”长宽与载机数量。如今需要家人轮流送餐、护工照料,他会反复说着“麻烦你了”,这份谦逊与体谅,恰是历经沧桑后对生活最真挚的温柔。
与钱荣女儿钱剑华的唠家常,让我了解了老人战场之外的生活侧面。他喜欢看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如《地道战》《南征北战》《柳堡故事》《小兵张嘎》《上甘岭》等。而当谈及“抗战神剧”,老人严肃的神情更让我明白:对他而言,战争是用鲜血写就的真实,容不得半点虚构与戏说。
离开病房时,那枚放置在床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微光闪烁。我忽然懂得,老兵钱荣的“铁血荣光”,从不是遥远的传奇——它藏在他对历史的敬畏里,对家国的牵挂中,更藏在他待人接物的温和里,成为一份跨越岁月、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