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科记协
图/通讯员提供
9月4日至5日,由广东省科协指导、广东省非开挖技术协会主办的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非开挖技术发展论坛暨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这场活动以“技术研讨+场景互动+装备展示+标准引领”的多维赋能模式,为非开挖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论坛聚焦行业关键议题,深入探讨数字化与智能化施工技术进展、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以及市政管网与能源输送管线建设与维养技术等内容。
同期还发布了非开挖行业相关团体标准,进一步推动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期间开设了公益性专项技术培训课程,像复式顶管(顶拉管)工法等实用技术培训均免收培训费,由行业资深工程师授课,为参与者提供系统化指导;特设的地下管线检测与修复科普体验区,通过场景化互动和施工演示,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到非开挖技术的应用实效。
同期举办的展览会则全面展示了非开挖领域的最新技术、材料和装备,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尽显行业创新成果。
地下管网作为城市的“命脉”,关乎城市安全韧性、宜居水平和高效治理,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基础工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城镇人口9.4亿人;地下管网总长度达378.5万公里,其中更新改造老化燃气管道16.5万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均超99%。
在这样的城市发展背景下,老旧小区改造、雨污分流、市政管网更新(供排水、燃气、热力等)等“好小区”“好城区”建设需求迫切,而传统“开挖—回填”施工模式存在周期长、扰动大、易造成交通阻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难以适配城市精细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非开挖技术的出现恰好破解了这一难题。其涵盖CIPP原位固化、热塑成型、螺旋缠绕、喷涂法等多种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供排水、燃气、热力、雨污分流、老旧小区管网更新等场景,能大幅减少对路面、绿化、交通及地上地下设施的破坏。借助这一技术,城市更新红利得以直达群众身边,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基础设施提质升级的成果。
如今,非开挖技术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和运维的关键技术,其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推动绿色、韧性、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