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推出广州“暗号”爱心餐报道引起热烈反响——
8月28日,新快报推出《爱心有“暗号” 情义无标价——广州一份份“暗号餐”,传递店家爱心,彰显城市温暖》,报道了广州多区有饭店设置爱心餐,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免费餐食。报道出街后,一个个暖心故事收获众多网友点赞,更有不少网友留言:“店在哪里?经过的时候要去消费”“支持老板!也想去捐一些爱心餐”。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梁燕芬 陈洁 见习记者 金瑜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郭思杰
不动声色的善意,温暖了无数困境中的人。
多家餐饮店早已加入
提供免费“暗号餐”行列
“广州好暖”“小善举大温暖”“双向奔赴,善心而行”……报道出街后,不少广州市民纷纷留言评论大赞。
也有网友感叹“偏偏没有早点遇上”。网友晓怡子回忆道,“18岁不好意思开口,要是我那时遇到‘暗号餐’就好了。”应届毕业生夏夏询问,“失业一个月只剩一百多元,能去吃吗?吃完我就进厂。”
事实上,在广州,多家餐饮店早已悄然加入提供免费“暗号餐”的行列,如梅花园荔枝岗的“1号餐”也为困难者提供免费用餐机会。
不单单是实体店,也有广州餐饮经营者在社交平台发布免费爱心餐消息。这名称自己曾流落街头的餐饮经营者表示,正是一盘爱心烧鸭饭,让他下定决心重新做人,“我深知饥饿滋味,现在有能力了,想把这碗饭传下去。”就这样,从牛肉面馆、饭馆到夜市小摊,一场基于尊重与信任的爱心接力正在广州的各个角落无声无息地进行中。
“暗号餐”解决了饥饿
更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尽管绝大多数声音充满暖意,但仍有少数人提出不同看法。有人担心,“每个人都点‘暗号餐’怎么办?餐馆岂不是要倒闭了?”对此,不少人认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往往不好意思开口,如果不是真的有需要,不会去蹭这顿免费餐食,而“暗号餐”不仅解决了饥饿,更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不少志愿者与市民自发维护这份善意,网友“大仙”表示,自己在家附近的餐馆吃饭时,看到“免费爱心餐”告示后,每次吃完面都悄悄多付一份钱,“让老板把账划到爱心餐。爱心餐光靠老板难以持续,有能力就参与,才能形成善意循环。”
即便是一种营销
只要真实助人就值得肯定
这份不动声色的善意,不仅温暖了无数困境中的人,也掀起了一场关于城市温度、公益理念与商业善意融合的市民讨论。诸如有网友质疑,某些店家提供免费“爱心餐”,是否为了流量,为了“带旺生意”?对此,不少市民纷纷表示,即便是一种营销,只要真实助人,就值得肯定,“就算做广告我们也为他点赞。”长期担任志愿者的廖女士也认为,免费餐既提升品牌美誉,也带来新增订单,“善意与生意并不矛盾,反而让城市更可持续。”
受助者
“我和老板毫不相识,
她不仅提供免费餐还借我300元”
一两个月前,越秀区茹意竹升面店老板常靖茹遇到了一位来自河南的中年男士,在为他提供免费的爱心餐后,这名男士还向她借了300元,承诺他找到工作发工资后一定来还钱。前几日,这名男士专门将300元拿到店里还给了常靖茹,还带了水果表达感谢。
记者联系上这名受到帮助的薛先生,他告诉记者,他从河南来到广州找工作,经过一个多月,钱用完了。当时刚好路过常靖茹的面店,看到有免费餐可以吃,饥肠辘辘的他点了一份。“这个竹升面店的老板人真是很好,我跟她也不认识,她免费提供饭给我吃,另外还借我300元的现金,这300元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薛先生提到常靖茹的帮助,开心地笑起来,还反问记者:“你说,这样的好人哪里找?”
他告诉新快报记者,从老家来到广州是“想到大城市开开眼界”,经过这几个月的遭遇,他发出了“大城市还是很好的”感叹。当时,常靖茹跟他说,找不到工作可以暂时在她那里做钟点工,给他按小时结算工钱,在店里吃饭也不要钱。“她叫我不要花钱去外面吃,她说这话我很感动的。我白天出去找工作,晚上就在她店里做钟点工,打扫一下卫生,洗洗碗,她还提供了隔壁一个地方,给我暂时住几天。”
住了四五天,薛先生找到了一份工作,他找常靖茹借了300元后离开了。8月25日,他带着300元到店里还给常靖茹。薛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还给人家,是天经地义。”当记者提起“困难是暂时性的”,薛先生表示非常认同这句话。“三百六十行,有合适的工作就做。”他说,暂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还没努力过就让人帮忙,不合适。”
爱心餐店主
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会坚持做下去
日前,新快报记者又来到了提供爱心餐的番禺区添记隆江猪脚饭。老板黄展护说,免费“2号餐”报道之后,很多人慕名而来,到店的人数比平时多了20%。一些顾客就餐完多付款,或想预存爱心餐,还有些距离太远的热心人士私信老板要店铺地址,都被老板委婉回绝。“很感激大家,但目前的成本我能够承担,还是纯粹些好。”黄展护说,在他力所能及范围帮助他人,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他会坚持做下去。
希望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这样的爱心行为
海珠弘善素食12年来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爱心认购模式。店长梁红芳告诉记者,媒体报道后,有些热心人士会加店里微信参加爱心认购活动。她表示,目前店里的运营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店内人手也是够的,之前累计的认购份数相比每日免费领走的份数还有富余,截至8月26日17时左右,店内累计剩余可领取份数为16619份。梁红芳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这样的爱心行为。
志愿者
七旬夫妻 从“就餐者”到 成为餐厅“志愿者”
今年71岁的华叔和70岁的林姨是一对夫妻,曾经他们在番禺区蓝态爱心环保餐厅吃上了免费午餐,后来他们加入餐厅成为志愿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华叔是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南浦村村民,最早是从邻居那听说,永善村口开了家专给老人提供免费午餐的餐厅。起初他只是过来吃饭,后来逐渐成为志愿者。“餐厅为老人提供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我们也可以为餐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华叔说。
每天上午,华叔在家吃过早餐后,就骑上电动车,从南浦村出发,八点前赶到餐厅。他每天都坚持用粉笔,在餐厅门口的小黑板上工整地写下当天供应的菜单,如蒸水蛋、丝瓜腐竹、茄子豆角、新鲜芥菜、冬瓜汤,四菜一汤。
一路以来,华叔看到,餐厅运行初期,前来就餐的主要是周边永善村、官涌村和南浦村的老人。而现在,经过口口相传,加之广州便利的地铁网络,每天都有从增城、从化、花都、白云等地专程赶来的长者。每天上午,餐厅里总洋溢着欢声笑语,老人们聚在一起讲故事、唱歌、吃午餐。华叔也鼓励同村的老人参与其中,“大家都很友善,在一起聊聊家常,心情都开朗很多”。
每天来到餐厅后,林姨便开始在后厨忙着洗菜、切菜、备菜。等大家都吃完饭,她又留下来打扫卫生,是经常最晚离开的志愿者之一。家里有事要处理,林姨也会安排到晚上再做,为的是早上和中午能到餐厅当志愿者。这个暑假,女儿本想让她帮忙照看外孙,但出于对林姨当志愿者的支持,最终还是将外孙送去了托管。林姨表示,自己已经把餐厅的志愿工作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没有报酬,但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吸引着我,来了就开心。”从摆放桌凳、准备茶水、洗菜,到打饭、收碗、扫地,餐厅里大大小小的活儿她都干过。“力所能及的我都会做,无所谓的。”林姨说,看到老人们有序就餐,她就觉得舒心。
从自发行动到社会合力
善意与生意并不矛盾 温暖并尊重更可持续
在大家纷纷为广州“爱心餐”点赞的同时,有网友提出:如何从自发的爱心举措到形成社会合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对此,广州多位餐饮协会负责人表示,将在行业进行推广和呼吁,让大家感受到广州餐饮烟火气的“人间温暖”。
■文图: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梁燕芬 陈洁 见习记者 金瑜
这种帮扶方式既是慈善行为,又兼顾了对人的理解与尊重,让受助者能更安心地接受帮助。
餐饮行业协会
爱心餐折射善意“小窗口”
餐饮行业帮扶是多元化的
“这是人性温暖的充分体现,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所在。” 广东烹饪协会会长赵利平表示,广州多家餐厅用“暗号”提供爱心餐的行为,折射出人文的进步,这种帮扶方式既是慈善行为,又兼顾了对人的理解与尊重,让受助者能更安心地接受帮助,“就像雷锋精神一样,是值得提倡的”。
赵利平指出,其实在广州乃至全国多地,类似爱心餐的善意行为一直都有。行业内很多餐厅或企业遇到有困难的人,看到有人饿肚子,会自然而然伸出援手。餐饮行业的帮扶形式本就多元,除了爱心餐,还有救难、捐助、安置残障人士等多种责任担当。“暗号爱心餐是一个温暖的‘小窗口’,但不是全部。”他举例道,不同层次的餐饮场所会根据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帮扶方式,比如五星酒店可能不会用“A套餐”的形式提供帮助,但它们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项目等方式传递善意,同样能起到帮扶作用。
他认为,有困难的人选择这种帮助,大多是迫不得已。对提供暗号爱心餐的行为进行肯定是有必要的,一方面能鼓励更多餐饮从业者参与其中,让善意形成风气,另一方面也能引导社会形成 “尊重式帮扶” 的意识。不过,赵利平也提出,倡导需把握尺度,“不必大张旗鼓,避免让人误解‘困难群体众多’,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需要帮扶的人越来越少’”。
用“暗号”点餐的举动
维护受助者的尊严
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广州市饮食行业商会会长区又生认为,广州多家餐厅免费提供爱心餐是很好的爱心举动,尤其是用“暗号”点餐的举动,不仅可以很好维护受助者的尊严,也是做好事不留名的体现,是很值得推广的一个做法。“年轻人能开口去吃这个餐的肯定有自己的苦衷,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提倡年轻人都去吃免费的‘霸王餐’。”区又生表示,协会非常赞同和支持爱心餐活动,接下来将会持续关注爱心餐活动,希望能推动后续一些相关活动。
广州烹饪协会会长梁日东回忆说,类似的爱心餐活动10年前在广州的一些快餐店就有了,也有很多社团在逢年过节为老人家、环卫工人等提供爱心餐,酒楼这方面参与得比较多。但之前形式不一样,没有直接写明“2号餐”或A套餐,而是在店内的墙上有一个爱心牌,真的没钱的食客拿一个牌点餐,排队去吃。他认为,现在形式更好一点,报个“暗号”就可以吃上,是更尊重人的一种做法。
梁日东也对爱心餐活动表示支持,“以前我开餐厅也有做爱心餐,可能一些餐饮组织做公益推动会更好一点,我们协会可作为辅助方进行后续推动和宣传,倡导大家一起参与。”
将在行业进行推广和呼吁
放大爱心餐的“广州温度”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餐协秘书长程钢表示,提供爱心餐的个体商户能够主动回馈社会,而且是以一种尊重人的方式,是需要点赞和传扬的行为。而提供“暗号餐”的企业不仅帮助到一些初来广州或是确实生活困难的人,更叠加了对人性的尊重,这种“无名化”“去标签化”的帮扶是爱心的彰显,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帮扶方式。
“以往学生申请补助需要填表申请,哪个同学申请了,所有同学都知道他家庭困难。当前有一些高校采取了大数据自动分析,自动识别消费能力不足的学生,将餐补直接打到学生账户,解决的也是‘无名化’的问题。”程钢举例道。
程钢提到,这些刚到广州的务工人员需要的可能不只是“一顿饭”,还需要“一张床”,需要政府以及各行业去关注,探讨是否可以为这些确有困难的人提供一些公益性或商业性的短期公寓。此外,还可以探索利用长者饭堂、社区饭堂等载体,以专项资金等形式,对这些暂时困难的人群进行补助,提供免费爱心餐。他认为可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不仅仅是做小本买卖的个体商户,企业品牌、政府等多方可以整合资源,做一些常态化、系统性的布局,将爱心餐的“广州温度”进行呈现和放大。
未来,希望有更多餐饮企业能够效仿,推出各种“暗号餐”,形成一种行业的声音,这也代表我们的广州力量、广州的包容亲和力。“我们也将在行业进行推广和呼吁,让更多企业关注到这一种态度,也用他们各自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广州的温度,感受广州餐饮烟火气的‘人间温暖’。”
公益机构负责人
爱心餐厅不仅要着眼于就餐帮助,还要注重人文关怀
“广州是一座包容、开放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慈善公益。”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蓝态爱心环保餐厅项目发起人张华表示,“我们身处在这个城市,也在积极参与公益实践,推动社会更加向上、向善。”
“我们以照顾就近为主,但也不分户籍。”张华认为,爱心餐厅不仅要着眼于提供就餐帮助,还要注重人文关怀。“我们通过提供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他们也可以在餐厅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获得通过劳动产生的社会参与感。”截至8月25日,该餐厅已为60岁以上长者、残障人士、困难人士,免费提供超38万份爱心午餐。
据张华介绍,餐厅所有开支都是来自社会捐赠,除了少数工作人员,大部分工作也都靠志愿者来承担。目前,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已经取得了公开募捐资质,“蓝态爱心食堂”在民政部慈善中国网站备案并获得公开募捐项目备案号,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公开募捐。为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捐赠的企业以广州及珠三角地区为主,并辐射至郑州、银川、河北、山东等全国各地。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千千万万人的力所能及。如果没有点滴善意的汇聚,我们也无法步步向前。”张华说。
新快评论
微光汇成炬 温暖一座城
从喧闹繁华的摩天楼宇,走进广州的寻常街巷,一家家不起眼的食肆悄然挂起写有“暗号”的小牌:“2号餐”“A套餐”“单人套餐”……它们不只是一碗热饭、一餐温饱,更是一句无声的问候,一次温柔的托举。这些来自普通人内心最朴素的善意,不声张,却直抵人心,织就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温度。
黄钟大吕固然宏亮,清商微吟却更动人。天河北路的胡辣汤店里,“90后”店主白冰半年送出100多份“A套餐”;一句“加油!陌生人”,守护的是低谷中的尊严。越秀区的竹升面店中,老板娘常靖茹坚持5年的免费“单人套餐”不仅因为自己曾历困境,更让曾经窘迫受助的人,在这里接棒传递信任与善意。海珠区的素食店12年来送出超百万份爱心餐,每一笔捐助、每一餐去向的清晰公示背后,是一个又一个陌生人的良善之心。他们没有豪言壮语,简简单单一句“能帮就帮”“吃完直接走”,却让善意如清泉般流淌。
萤光虽微,可照暗夜。令人动容的是,这座城市的涓涓善意并非单向施与,而是循环、流转,彼此照亮。常靖茹的面店里,有人吃完“单人套餐”后成为员工,也有顾客悄悄预存餐费帮助他人;番禺的“蓝态爱心餐厅”中,七旬长者既是就餐者,也是志愿者。一束微光吸引另一束微光,一颗善心唤醒更多善心——正是这座城市深沉不张扬的气质。
从个体小店到公益机构,从一碗热面到一张饭卡;微光与微光汇成炬火,星子与星子连成星海。这些细微之处的包容、信任、互助,不仅是街角一碗热汤的温度,是寻常风雨中萤萤不灭的光亮,更是无数真诚的心,为这座城市写下的诗——无声之处最动人。
(新快报记者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