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来了!全省首个区级低空航线规划在广州落地。这一规划的落地,意味着广州在低空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将为航空旅游、应急救援等领域提供更便捷的通道,提升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旅游服务水平。通过合理规划低空航线,可实现航空器的安全、有序飞行,促进航空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为市民带来全新的体验,让人们更加亲近天空。这一举措将推动广州在低空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城市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7月29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产业政策宣传推介会暨低空经济产业联合会成立活动在大湾区(黄埔)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中心举行。
现场解读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简称“低空与航天11条”),推出16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和55项具体机会清单。
即落即兑,单条最高奖励达3000万元
“低空与航天11条”绝非泛泛而谈,政策计划投入约2亿元“真金白银”,为低空经济的腾飞注入强劲燃料。
其中,单条最高奖励达3000万元,主要针对相关企业取得航空器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两大关键证件。此外,还包括诸如单个项目落户最高补贴1000万元,按照项目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即落即兑;参与该区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每年最高可获补贴600万元;对载物、载人等示范项目最高给予300万元运营补贴;单个企业入住相关产业园区,租金补贴最高可达200万元等。
该区将支持整机制造企业提升本地核心零部件配套率,以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广汽高域等整机制造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低空产业“链式”发展;增加无人机操作员、新型航空器驾驶员业务培训支持等。
航线覆盖商务观光、物流医疗、政务巡检等
全省首批出台的区级低空起降点和航线规划在会上发布,揭开了未来黄埔“共享天空城”的画卷——
“3+9+N”的低空起降点布局体系,即3个起降枢纽、9个起降场站、N个起降点;构建以“知识城-生物岛”和“知识城-海丝城”为主廊道的“人”字形低空主航道。
将重点打造高端商务/观光航线、高效物流航线、医疗物资航线、政务巡检航线等多条“空中通道”。
低空经济要真正“飞起来”,离不开强大的基础设施网络作为坚实底座。
截至今年7月,该区已推动知识城和黄埔直升机场枢纽,以及九龙湖、何棠下和创新公园场站建设,已建成22个小型起降点。
为了保障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该区还开发了低空管理服务平台1.0版本,全区累计部署31台5G-A基站,实施对航空器通感一体化监管。
如今,一张由智慧航线、星罗起降点、专业园区等共同织就的“低空高速网”,正成为托举低空经济产业链腾飞的坚实跑道。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开展各类飞行活动1923次,总飞行时间243小时,飞行里程3760.57公里,获得批复使用空域408.4平方公里。”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用数据展现了低空经济的活跃度。
多项应用场景投入生产生活,编织“低空高速网”
据悉,该区已在全省首发推出16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和55项具体机会清单,在生产作业、公共服务、航空消费等3大领域,开通了5条观光航线、10条物流航线、102条城市治理航线。
目前,已有多项应用场景在区内的实际生产生活中落地,覆盖生产、公共服务、消费三大领域。
在低空+生产作业方面,极飞科技在该区打造超级农场,无人机精准播种及农药喷洒的应用,年作业面积超500万亩,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成本降低20%,真正为农民和企业带来了实惠。
在低空+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全区17台自动值守机库,实现全天候24小时自由巡检,在工地巡查、自然资源巡检方面累计飞行超3000架次,问题处理效率提升40%,
在低空+航空消费领域,率先推出黄埔综保区低空运输智能通关模式,并实现常态化运营,累计飞行近100架次,运送高价值货物超1000公斤。
“计划三年内投放100架政务无人机,开放智慧物流、应急救援等10个商业化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真实广阔的市场需求。”广州开发区投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文|记者 卢佳圳 通讯员 徐洁芹
图|李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