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谋城,广州天河东部因体育盛会而重塑发展格局。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吸引了巨额投资,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场馆等日益完善。这带动了周边商业、旅游等多元产业蓬勃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赛事带来的人流、信息流,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升了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天河东部从昔日的城郊之地转变为活力四射的城市新中心,展现出体育盛会对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8月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迎来开幕式倒计时100天。回溯过去四十年,开幕式举办地广州市天河区可谓是应“运”而生,“六运”助其起步,“九运”推其崛起,亚运促其腾飞。人们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十五运”,又会给天河带来哪些新的想象空间呢?
回望九运会时期的天河东部,二十一世纪初,作为九运会主场馆和开幕式举办地,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落子黄村,由此开启了城市往东发展的大幕。从阡陌农田到摩天楼群,从观赛通道到经济走廊,这片土地完美演绎了“赛事即机遇”的发展哲学。
黄村街二十多年来的变化,是奥体中心推动天河东部地区发展跃迁的缩影。如今,原天河区黄村街道筹备组工作人员潘富昌已退休十多年了,他是天河区珠村人,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亲历了这片城区精细化发展的点点足迹。
赛事引擎驱动东部崛起
2001年以前的天河东部地区,是大片待开发的城郊区域。随着九运会主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落子黄村,这片土地迎来了历史性转折。
作为新世纪中国首个综合性体育盛会,九运会承载着广州突破老城空间束缚、重构城市格局的使命。彼时,天河区以“办赛事就是办城市”为理念,将奥体中心建设与城市东进战略深度绑定,在天河东部地区投入巨资修建主场馆、配套路网及公共设施。
在潘富昌的感受中,1993年到2003年期间,是黄村、东圃片区发展加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无论是村民收入、村容村貌,还是城市界面、公共配套,在这一时期,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到黄村街道工作时,下农村看农田,听经济社发展大会,成为潘富昌的主要工作。奥体周边用地拆迁,他去做协调沟通,“当时要拆农民的养猪棚,征收工作基本没有遇到阻碍,大家说这是国家发展大计,都很支持。”
这段时期,围绕着奥体中心,商场、商品房、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这场生长浪潮中,广园快速路的建设最具战略意义。潘富昌说:“为了方便市区观众到奥体中心观赛,1998年开始修建的广园快速路,实现不堵车时从天河体育中心到奥体中心仅需15分钟。这条路串联起天河、黄埔、增城直至东莞,成为广州东进的的核心纽带。”
广园快速路建成后,带动沿线土地价值增长。潘富昌向记者回忆,一栋栋商品房建起来了,村民们以前一层、两层的房子,后来都盖到了五六层,奥体中心周边规划的商业用地,也吸引了保利等房企重仓布局,催生出集文化、体育、商务于一体的复合型功能区。
赛事经济激发乘数效应
2002年,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五环晨曦”为名,被评为广州“羊城新八景”之一。此后,九运会带给天河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催生了城区生态的质变。
伴随着奥体中心投入使用,同期天河城商圈也开启扩容升级。随着正佳广场复工并启动招商,这座亚洲单体商业体量最大的购物中心与天河城形成“双核驱动”,推动天河路商圈汇聚14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面积突破240万平方米,奠定华南第一商圈地位。
产业星火也在东部燃起,科韵路沿线借势崛起“游戏产业走廊”,网易大厦2001年落地,带动产业集群形成,酷狗、三七互娱等企业相继扎根,共同托举科韵路“北中关村,南科韵路”的行业传奇。
九运会如同催化剂,将赛事投资转化为持续的生产力要素,其带动的天河东部发展模式,开创了中国超大城市“以赛谋城”的经典范式。“这种顶层设计思维,使奥体片区在赛后持续释放动能。”潘富昌认为,这套模式的核心在于,将短期赛事筹备与长期战略规划有机统一,交通基建超前布局10年发展需求,产业用地预留弹性增长空间,公共服务配套植入可持续发展基因。
历经二十多年沉淀,如今,九运会的“遗产”仍在增值——广州国际金融城“新地标”陆续落成,天河智慧城改造建设如火如荼,这些布局延续着“赛事驱动-基建先行-产业升级-功能迭代”的发展逻辑,印证着时任决策者的远见——体育场馆可以老化,但城市生长的基因永远年轻。
如珠江潮涌奔腾不息,这片因体育盛会而生的城区,以永不停歇的进化姿态,奋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区建设的新篇章。
文|记者 徐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