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华街仅 4.12km² 却容纳 17 万人口,却能实现“一站式”平安。这里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搭建起一站式服务平台,让治安管理、矛盾调解等事务一站式解决,提高效率。同时,加强社区巡逻防控,织密治安网络,让居民有安全感。还注重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等手段精准施策,提升治理精准度。这种“一站式”平安方程式,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 17 万人口打造出和谐安宁的家园。
编者按
凝共治力量,筑平安天河。近年来,广州市天河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形成具有天河特色的“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善治天河”栏目将视野从天河区21个街道,拓展到区政法各单位,展示天河区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促进多方共治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果。这一期,我们走进兴华街综治中心。
4.12平方千米的辖区内串联起11个社区居委会与1个村改制公司,因兴华路得名的兴华街,10万余常住人口与6万多流动人口交融共处。而在银燕路166号街道办事处2楼,600平方米的兴华街道综治中心里,一场以“一站式”服务破解治理难题的实践正生动上演——去年这里接待群众来访513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392宗。
聚合资源,“一站式”筑强堡垒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是兴华街综治中心的治理目标,更是基层治理的“初心坐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心以“做强实体、完善机制”为抓手,构建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目前,中心有专职工作人员18名,入驻集中办公人员2名,建立上墙制度21项。
实体架构上,“一厅五室”的功能布局清晰明了,群众接待厅作为核心窗口,集中受理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诉求,成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背后则是“综治中心+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的工作体系高效运转。管理机制更显责任压实: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主任、政法委员任常务副主任,“六长会商”机制(平安法治办主任、派出所副所长等六部门负责人)定期碰头,“六联”部门联动、平安建设形势研判、考评问效等机制环环相扣,让每一件群众诉求都有“主心骨”牵头、有部门协同、有机制兜底。
多元共治,“调”解民忧显实效
矛盾纠纷化解,关键在“多元”,核心在“实效”。兴华街综治中心坚持“调解优先”理念,让诉讼与非诉讼方式无缝衔接,在一个个具体案例中彰显治理温度。
2024年春,城中村一栋自建房的租户们急得团团转——管理者文某失联,他们预交的6至9个月租金打了水漂,业主又催着腾房。综治中心调解员立即分组梳理情况,联合公益律师析法明理,连续7小时调解后,业主免租、租户提前搬离的协议让双方损失降到最低,一场群体性纠纷消弭于萌芽。
2025年1月,燕塘地块某项目372名农民工收到了被拖欠的524.5万元工资。此前他们到中心求助,调解员经过三天的“连轴转”,走访欠薪公司、完成工资表核实,最终促成总包单位通过专用账户直接支付工资。河南农民工张先生特意寄来的锦旗,上面写着对中心“持正义秉公执法 为民工讨薪维权”的感激。
2025年2月,接收人民群众信访反映,银利街一户居民因楼上住户非法接入自来水入水管,导致家里水压不足,两位83岁老人无法正常用水。收到投诉后,综治中心协调该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多次上门调查,经核实楼上为出租房屋,与业主和租客沟通后,将水管整改复原。
从楼上私接水管导致老人用水不便,到邻里口角、劳资争议,中心总能第一时间响应。2024年处理的897宗劳资纠纷中,1972名劳动者追回经济损失1282.46万元;166宗人民调解案件涉及金额242.31万元,均调解成功。每一笔数字背后,都是“矛盾有人管、难题有人解”的承诺兑现。
网格前哨,末梢感知精化解
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网格,兴华街将人民调解与综合网格深度绑定,让矛盾化解在“最小单元”。
中心加强网格员调解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加入调解员队伍,对事实清楚的简易纠纷现场调处。日常巡查中发现的漏水纠纷、噪音扰民等问题,大多在网格内就得以解决。“综治中心研判+网格上报+部门联动”的闭环,让矛盾纠纷从“被动接诉”转向“主动排查”,实现“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
透过调解室里7小时的倾心沟通,524.5万元工资的及时到账,八旬老人家重获畅通的热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纠纷的平息,更是治理为民的情怀、化解于早的智慧和守护一方平安的责任担当。“一站式”聚合是破题关键,“多元共治”是核心路径,“网格前哨”是坚实基础——“兴华方程式”正不断校准精度、优化算法,在服务保障民生最前沿,持续输出直抵人心的平安、和谐与温度,筑牢万家灯火的幸福根基。
天河政法 羊城晚报丨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