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百强县的竞争愈发激烈,不断有新成员加入。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一直致力于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广东已有多个县在经济规模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未出现首个千亿县。
随着广东各地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不断推进,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县有望率先突破千亿大关。这需要当地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东首个千亿县将应运而生,为广东县域经济的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全国百强县,广东再添一员。
7月23日,在最新发布的“2025赛迪百强县”榜单中,惠州惠东县成功入围(第100位),与此前进榜的惠州博罗县、肇庆四会市,一道组成广东的全国百强县“军团”。
与2024年的榜单相比,除了新增惠东县,博罗县和四会市在榜单上实现排名提升,这充分显示,广东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有所跃升。
受多重因素影响,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呈现出“区强县弱”“镇强县弱”的格局。近年来,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县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惠州惠东县双月湾的旖旎风光。南方+记者 马华 摄
全省百强县为何这么少?
据赛迪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艳轲介绍,全国县域梯队总体呈现“头部领跑,中部扩容”特征,千亿县引领、准千亿县追赶,部分县域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5赛迪百强县”整体呈现出“强县强省”特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25席、15席和12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3位。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仅有3县(市)入围,且排名均较为靠后,与东部经济大省存在较大差距。
肇庆四会市
事实上,这是由广东的特殊省情所决定的。
广东县域经济整体相对较弱,并非完全因为发展能力不足,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方面,长期以来,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珠三角9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八成以上,而粤东粤西粤北12市经济总量占比不足两成,这些区域地市经济较为薄弱,因而难以诞生经济强县。
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导致部分县域“消失”,一批经济强县撤县设区,如顺德等经济强区;实行市直管镇模式,推动镇域经济强化,如东莞长安镇等千亿镇。
东莞长安镇
由此,在广东出现了“区强县弱”“镇强县弱”的区域发展格局。
在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看来,相比江苏、浙江等强省,广东县域经济整体规模与产业层次仍有提升空间。这种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分化加剧,部分县域通过精准定位细分赛道实现弯道超车,而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县域则面临更大压力。
首个千亿县即将到来?
目前,广东拥有佛山狮山镇、北滘镇,东莞长安镇等三个千亿强镇,占全国千亿镇总数的一半。但还没有一个千亿县,这也是广东县域经济整体较弱的一个缩影。
今年4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印发《广东省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提出要力争千亿县零的突破、千强镇数量增加。
从全省县域整体发展来看,千亿县零的突破这一目标有望很快实现,而承担这一任务的最大可能是博罗县。
博罗县2024年GDP突破950亿元,达952.24亿元,同比增长4%。今年一季度,博罗县GDP同比增长6%。按照当前的发展态势,有望在2025年一举突破千亿大关。
近年来,博罗发挥与广州、东莞接壤的区位优势,在沿东江一带设立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打造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主战场,重点从深圳、广州、东莞等发达城市引进产业项目。如今,博罗已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现代食品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惠州博罗县
首个千亿县的即将诞生,意味着在“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下,广东坚持久久为功,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而要真正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真正变“短板”为“潜力板”,广东仍要继续啃“硬骨头”,坚持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把一项项工作落到实处。
朱克力认为,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县域振兴,下一步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
产业培育上,要构建县域特色产业体系,比如结合低空经济布局产业园,依托首发经济打造区域性新品首发平台,形成与中心城市互补的产业格局。
创新驱动方面,需完善县域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引导高校科研成果在县域转化。
要素保障上,要破解人才资金瓶颈,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发展县域产业基金支持初创企业。
同时,要优化县域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建立跨县域产业协作机制,避免恶性竞争。最终形成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坚实支撑。
南方+记者 黄应来 彭琳 廖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