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新声·人间烟火”系列展现独特韵味。“千年叠翠青史常新,云道连城文脉入怀”,千年的翠绿依旧,历史的印记常新,那连接城市的云道,宛如纽带,将文脉深深融入怀中。它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文化的厚重,让人们在现代的喧嚣中,能触摸到古老的脉络,感受那千年传承的精神力量。云道成为文化的载体,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让人们在漫步云道时,领略千年叠翠的诗意与青史的魅力,品味人间烟火中的文化芬芳。
雨后初霁,广州市白云山管理局李宏强与陈国樑沿着石阶缓步而上,这是他们在白云山20余年的巡山日常。“一座白云山,半部岭南史。白云山是刻在广州人骨子里的风景。”李宏强望着层峦叠翠的群山轻声说道。此时空气监测屏上数字跃升至每立方厘米超9000余个负氧离子——这是广州首个“城市生态氧吧”的呼吸节拍,也是三代守山人用30年光阴交出的生态答卷。
城山共生:呼吸间书写绿意诗篇
雨后初晴的白云山,总让陈国樑沉醉。阳光穿透落羽杉林的刹那,光柱倾泻,山谷蒸腾的云雾缠绕着苍翠峰峦。“这时才懂得‘白云’二字的真谛。”他站在摩星岭的观景台上喃喃。
但二十年前的柯子岭,曾是白云山难以愈合的伤口。作为规划建设处处长,陈国樑仍记得那些支离破碎的地块——违建菜地的篱笆刺破山体,荒废厂房的砖石碾碎绿意。
白云山2019年启动“还绿于民”工程,开启一场“生态缝合”的手术:违建在机械轰鸣中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绵延的杜鹃花海和多彩森林;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参与重塑的14座岭南风貌门岗,更是成为山与城的优雅握手。
南门云伞的廊柱与木棉花相映,柯子岭门借地势打造台地花园,而最让陈国樑动容的是翠竹园门岗的蜕变:曾经需要穿越杂乱民居的进山小道,如今修竹掩映,“仿佛从喧嚣街市一步跨入桃源”。
陈国樑回忆道,彼时的白云山还联动三区整治周边道路,让进山通道更加便捷,曾经破碎的进山路径蜕变为“山城共生”的绿色纽带。黄婆洞水库栈道架空穿林,木棉道踞于林冠之间,蒲云栈道沿溪而行……施工团队始终坚守低干预铁律——桩基避开大树根系,木栈道缝隙留足草木生长空间。新开设康养径沿途更标注杜仲“降压安神”、银杏“活血化瘀”等植物药用价值,让市民在漫步中感受“绿肺疗愈”。
生态涅槃:生命方舟云山承载温度
智慧赋予这座千年名山新的生命律动。山林绿化处处长李宏强在巡山时常会遇见白云山的精灵黄猄,他曾拍下这样震撼的一幕:黄猄在晨光中悠闲啃食青草,游客举着手机静静围观。
“黄猄胆小,二十年前它们见人就逃;如今经过几代‘原住民’休养生息,它们已经知道白云山上没人会故意伤害它们,才能如此自在随意,和大家和谐相处。”他滑动手机相册,眼底漾着笑意。
李宏强轻抚树干上的苔藓,如同触碰老友的手掌。他笑着说,最新的生物调查报告令人振奋:在新一轮动植物资源调查中,截至目前,白云山共记录维管植物1485种,较10年前的1054种增加41%;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无脊椎野生动物合计621种,较10年前的349种增加近八成。黄猄、白鹇、松鼠等在林间翩跹已成常态。
望天树、华盖木、水松等珍稀濒危物种在迁地保育区重获生机,睡莲新品种“云溪茈锦”登上国际舞台,石斛兰专类展、广州系列矮牵牛专类展等让更多物种资源落户植物园。最令李宏强自豪的是梅花谷的唐鱼保育地,一度绝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唐鱼今年重返于此:这些“金丝精灵”1932年由中国学者林书颜依据广州白云山的标本定名,如今作为水质的“活指标”,在梅花谷的清溪里摇曳出点点金芒。
文脉新生:情感长河流淌千年
当雨水荡涤空中尘埃,李宏强总爱登上白云山颠极目远眺,捕捉珠江的波光,或白云机场银翼划过的流云。“这里是千年岭南文脉与现代气韵的交汇点。2002年羊城八景评选结果揭晓时,全局坐满大巴车去火车东站领奖,场面热烈隆重,我们与有荣焉。”在李宏强的回忆里,彼时“云山叠翠”首次成为羊城八景命名。
而这座山的文化血脉早已流淌两千余年。秦代方士郑安期在蒲涧采菖蒲驾鹤升仙,晋代葛洪炼丹著书,苏轼提议引山泉入城……从宋代“蒲涧濂泉”首入羊城八景,到2024年再获“新时代白云十景”桂冠,而白云山又以广州唯一自然景观类景区身份跻身2025大众点评广州必玩榜。
山的记忆更在市井烟火里鲜活着。重阳夜的山顶广场,十余万游客让风车旋成流动星河,山道上彻夜运转接送着看日出的年轻人;汉服少女提鱼灯穿过郑仙诞市集,中医药膳的香气裹着泉水的叮咚。“去年在摩星岭向女友求婚,今天要带她看结婚周年日出。”有市民笑着说。
陈国樑说,白云山的“叠翠”不仅是层林尽染,更是人与山共生共长的年轮。从七十二岁冯姨手中转动的风车,到设计师为古树修改图纸的笔迹,这座守护城市的“广州之肺”早已超越“景观”之谓,成为广州人安放乡愁的“生命共同体”,在吐纳间将历史与未来织成永恒的青绿长卷。
文 | 记者 孙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