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分论坛的举行意义重大。通过该论坛,各国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文明交流互鉴的诸多议题。“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的发布,为推动文明对话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和研究方向。这一计划有助于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与包容,促进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它将引导各方共同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搭建起文明交流的桥梁,让各种文明在对话中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7月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位中外嘉宾参会。论坛现场发布“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立足三项重点任务,致力于将“全球文明倡议”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一是构建一体多元、跨域联动的全球文明研究网络,包括设置“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理事会”、布局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和专题研究中心、构建全球合作研究网络、建设全球文明研究资源库等。
二是搭建启迪思想、沟通民心的全球文明对话平台,包括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共同体”、创设“文明领袖”全球发展峰会、创办“文明华章”全球青年论坛等。
三是创设务实有效、行稳致远的长效合作机制,包括设立联合基金和国际奖项、举办“文明回响”全球主题巡展等,携手推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论坛发布《“我们的文明观”全球民意调查蓝皮书》。报告基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实施的覆盖六大洲41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调查数据,系统探究了海外受访者对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认知态度、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评价及跨文化交流的实践状况,全面反映了当代国际社会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解和实践。
报告全面呈现了文明交流互鉴在新时代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为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全球价值提供实证材料,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智慧。
分论坛设“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创新”两场圆桌对话,中外嘉宾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数字技术发展赋能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议题展开对话交流。
与会嘉宾表示,文明交流互鉴是消弭隔阂、增进理解的必由之路,文化传承创新是文明赓续、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建构和合共生的文明发展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文明史研究工程”首批研究成果——文明新形态“两史两论”丛书之《文明和谐论》《文明冲突论的终结》在分论坛现场展出。该成果树立中国人的“和谐论”、打破西方主导的“冲突论”,展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规律与现实路径,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思想资源,倡导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未来文明蓝图。
文|记者 王莉 付怡
图|记者 温泽广